第七章 相士-《天生韩信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出了雁荡山韩信估摸着应该出了淮阴县的地界到了临县盱眙县,两县虽是邻县却隶属于不同的郡治,淮阴属东海郡,盱眙属泗水郡。如果要跨郡通缉犯人的话必须有咸阳廷尉府的公文,一来一往怎么着也得一两个月。

    虽然如此,有了上次的教训,韩信仍然小心翼翼的查看了各个关驿村所外的告示牌,果然没有发现三人的通缉令,这才大摇大摆的行走在路上。

    临近春分,大地已经开始回暖,吹面的北风慢慢的不再寒冷。农夫们开始纷纷走向田间播种,牧童们也牵出了在草棚中伏了一整个冬天的耕牛。田野之间一片生机盎然,不时能听见一两声田间农夫的吆喝,还有牛背上牧童清脆的短笛声。

    江淮之地本属吴越征战之地,后为齐楚相争,虽然地势平坦,沃野千里,又有大湖、洪泽等盛产鱼米之地。但由于常年战乱,成年男子时有被就近征召入伍,常常错过耕种之时,所以民多贫寒。每逢大战,甚至赤地千里。及至秦王政二十六年,天下方得一统,结束了数百年的战乱不休。虽然始皇大兴土木,筑长城,修阿房,天下百姓多受徭役之苦,但比起七国征战不休,到底还是好上许多。经过了十年的修养生息,江淮之地已人烟稠密沃野千里,隐有富硕之象。

    二人沿着乡野间的道路走了没多久,就到了盱眙城。虞秒弋进城第一件事,就是迫不及待的找了家客栈沐浴,换上了新衣,然后二人找了家酒肆大快朵颐。这数日来在山间每天吃着没有盐巴的野味,两人嘴里早已淡出个鸟味了。茶饱饭足后两人又回到客栈开了两间房,好好的睡了一觉。

    第二日醒来,正碰到赶集的日子,所以盱眙显得异常热闹,虞妙弋便央求着韩信带她出去游玩。

    盱眙虽然只是个小城,远不及淮阴城历史悠久,却因邗沟通过此处便逐渐形成了市集。秦国统一后,重新疏理了河道,南北货运来往渐渐频繁,盱眙借着背靠邗沟的便利,也慢慢兴旺起来。邗沟乃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,于两年间筑邗城,开通邗沟,南起邗城以南的长江,北经樊梁湖诸湖泊,折向东北,入射阳湖,以较短的管道相连接,航道弯曲,再向西北经淮阴入淮河。邗沟开通后,江淮之间的客商往来不断。商贾虽然在秦国地位低下,韩非子甚至立书把他们贬为五蠹之一,认为他们不事生产,靠着囤积货物投机取巧来谋取农民的利益。但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’,哪里有货物需要,哪有有利益可图,自然少不了商贾往来,而商贾的频繁往来自然带来了一地的繁华。

    正逢月中赶集之日,所以街上人群来往拥挤,街边小贩各种各样的吆喝声不断,向路边的人兜售着自己产品,市集里显得热闹非凡。

    虞妙弋瞪大着亮晶晶的眼睛,紧紧的跟在韩信身后,生怕在人群中走散。她从小就习惯待在高墙大院,从未见过这么多人。听着耳边熙熙攘攘的杂声,紧张的心情里隐隐有些好奇兴奋。

    走了一会儿,看见韩信紧贴在她的身边帮她挡住了人群,紧张害怕之心也渐渐消去,开始拉着韩信的衣袖问着这问这问那,问着自己从未见过的新鲜事物。不一会儿又被路边一阵耍猴的锣鼓声吸引住了,拉着韩信挤进了人群。

    人群中间的小老头手持着一面小铜锣,不时的“咣、咣”瞧上两声,他身边的小猴子则是绕着他不停的走圈子,东倒西歪的像人喝醉酒了一般,还不时的冲人群做着鬼脸,引来一阵阵笑声。随着老人的敲锣声的节奏,上下翻滚着跟头,每翻一个跟头,都引来人群的一阵叫好声,一些小孩子更是大叫着拼命拍着手掌。

    虞妙弋自然不敢像其他人一样放浪形骸,但一张小脸也是兴奋的憋得通红,拽着韩信衣袖的手拼命的拉着。韩信倒是愁眉苦脸的站在旁边,生怕这位大小姐一些激动过头,把自己的衣袖给扯掉了。看见虞妙弋一脸兴奋的样子微微一笑,也不急着催促离开。

    韩信到没有什么心情看这把戏,他想的是另外一件事情。虞妙弋身上并没有带钱,钱都是放在善无身上的,韩信就更不用说,穷鬼一个。幸好虞妙弋还带着一件贴身玉佩,靠这才去当铺换取了三百多文钱,刚刚吃饭和住店换衣一下子就花了一百多文,离吴城还有足足近八百里的路程,靠着剩下的不到两百文不论如何精打细算,也很难够用。韩信原本以为傍上虞妙弋这个‘大款’后就会衣食无忧,没想到现在还得为这个操心。开始琢磨要不要像以前在淮阴一样靠给工地码头打零工,换取些盘缠。

    最后一声锣声敲完,小老头笑着牵着翻完跟斗的小猴子围着人群转了一圈,乞讨点铜板。虞妙弋扔了几枚铜钱,这才意犹未尽的随着人群散去。

    “看完了呀。”韩信笑眯眯的看着她,小心翼翼的抽回衣袖,看见虞妙弋有些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,便笑道:“走,我带你吃点好吃的去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